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中国第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制度保证。中国第十九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将“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总结为新时代和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成就。继续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复杂的信息网络化和自媒体迅猛发展环境的影响。传统媒体由于其传播方式、途径的局限,承载信息内容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式微。以新业态出现的各种新媒体,无论在内容呈现还是接收形式上,都给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巩固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如何应对多元文化冲击和新的传播形式的挑战,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整合力,既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指出,“经济建设是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意识形态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以巩固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凝聚人民思想意志为根本目的的思想工作。因此,在内容组成上,主要包括引导思想观念、凝聚认同,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传承。对于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决定着的性质。这种意识形态反映为通过马克思主义统摄多种多样的、形态各异的思想观念,体现出其所具有的强大引领力和凝聚力。所以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决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巩固和加强。和国家一百年来的历史经验和事实一再证明,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就会失去理论领导权,也必然影响政权的稳固。

  近年来,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各种思想观念传播的载体与传统相比发生了深刻变革。信息网络化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海量信息涌现和一对多、多对多的立体传播方式,其便捷的使用方式、丰富的内容信息深深吸引着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的民众。借助互联网这一新技术平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获得了新的技术载体、新的传播渠道和新的言论空间,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与此同时,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文化信息也越来越具有“去中心化、碎片化”特点,甚至出现了诸如“后真相”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媒体宣传内容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动摇,导致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出现了模糊不清的状况,信息网络化严峻考验着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人们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也可能不再被动接受主导媒体的灌输和教育,不再简单追随主流意识形态,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重要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

  当前,网络空间正在演变为与传统的公共领域具有较大差异的公共领域新形式。网络信息化的加持,大数据流量的影响,也使得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在目前复杂的国内国际文化斗争背景下,围绕网络空间发展权、主导权、控制权的角逐日趋激烈。有学者提出,与传统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和阵地不同,互联网已经变成了这场战斗的最前沿,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大变量,意识形态工作70%的任务在网上。目前,网上形势空前复杂,舆论斗争十分激烈。网络意识形态具有非对称性和强大的渗透性,西方发达的网络技术手段和强势的文化输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和防御能力构成很大挑战。另外,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使得意识形态已经超出主观想象的范围,成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基本构成。在此种情形下,各种思潮随着信息网络化迅速传播,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的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理论生长点”等学术热点层出不穷,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更为复杂的现实挑战。在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冲击下,继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要而迫切。

  在新时代多元文化和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就是:如何在话语表达方式、话语内容、话语平台等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进一步巩固,不断地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实效。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加强理论创新,在学术争鸣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用科学真理的力量感召人民群众,凝聚社会共识

  历史证明,任何一种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同,才能真正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具有鲜明实践特质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不仅仅满足于从理论层面观照世界、认识世界,而是更加关注从实践层面来解读世界、改造世界。中国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百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又一飞跃,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特别是的创立和发展,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迫切需要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武装头脑、教育人民。

  首先,要坚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历史与现实相印证的维度深化理论研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结合当下的世情情国情,深刻理解创立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开阔理论视野,涵养学术素养,夯实理论根基,努力推出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高质量、接地气、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建设。要深入研究网络信息时代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利益诉求和接受惯,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将思辨式、抽象式的表达方式转变为通俗化、易于人民群众理解接受的表达方式,用接地气、入人心的话语表达,更好地阐释的理论创新成果,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感染人、说服人、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最后,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观察、分析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有效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文化思潮。信息网络化的普及和对民众生活无处不在的渗透,带来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多样化社会思潮在分界上的模糊认识,冲击了主流文化价值观,也给意识形态领导工作增加了难度。在网络信息海量涌现情形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文化认同,在包容多样性中达成思想共识,又要坚持原则底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于多元中立一元,于差异中立主导,坚定不移用马克思主义统摄多元的社会思潮,切实凝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总体而言,目前国人的社会实践、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方式以及在二者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旨是契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以及方法论本身经过在中国百年的传播,已经突破了传统文本式、纯理论的理解形式,演变成现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一部分。这是当代中国人从民族文化传统、国家发展境遇中作出的文化生命延续的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实践维度及其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契合中国实际、升华中国文化、改造中国社会”[2]这一主线创新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契合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实现伟大复兴的内在需求,在中国化的传播、消化、吸收过程中,彰显其科学性与真理性,体现了人民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质,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升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生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

  第二,时刻牢记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原则底线,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变革,深刻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创造性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用马克思主义解读时代、引领时代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

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所在栏目:优质范文 > 关键词:网络化,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地位,领域